思考之一:浅议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双高”是中国高职教育自示范校、主干校、优质校之后的又一盛事。克日,230所“双高”院校推荐名单出炉,就本轮申报而言,“专业群”是个创新点,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工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设精密对接工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而在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潘懋元教授在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群革新与建设-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书所作的“序”中就已经用到了类似的提法:“种植、加工、流通、营销、信息组成了现代农业工业链,作物生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物流治理、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组成了造就现代农业人才的专业链。每个专业,都可以在专业链中各自定位,服务于工业链中的相应环节。
”“既保持了农业教育的特色,又推进了农业教育的现代化。”“众多行业特色型大学的重塑、革新、生长,也可能从中获得启示。”潘懋元教授在这里所指的“专业链”,与国办《意见》中所提到的“专业体系”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的“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是一致的,这种格式已经跳出了“专业”的观点。从“专业”到“专业群”虽是一字之差,却反映了高职教育从关闭式、学科导向到开放型、能力本位的转变。
克日,笔者研读部门推荐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发现确有一些分析恰当,逻辑严密,能够“自圆其说”的案例。如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玄色冶金技术(不锈钢智能化生产)专业群”,共包罗玄色冶金技术、轧钢生产技术、机电一体化、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五个专业。玄色冶金技术专业对应智能冶炼生产控制单元,是不锈钢智能化生产的起点,决议产物供应的升级提质;轧钢生产技术专业对应智能轧制生产控制单元,承接智能冶炼生产控制,是产物供应质量的直接体现;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设备运维单元,是冶炼与轧制智能化生产的条件保障;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对应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生产历程质量智能控制,是冶炼与轧制智能化生产的决议遵循。
图1为“玄色冶金技术(不锈钢智能化生产)专业群与工业链的映射图”。图1 玄色冶金技术(不锈钢智能化生产)专业群与工业链的映射图山西工程职院的方案有两个特点:一是深厚的工业秘闻。
学院与中国著名大型钢铁企业太原钢铁团体建立“太钢工业学院”,使得专业群建在校企深度互助的基础上。二是抓准锲入点。
专业群明确对接玄色冶金工业的智能化生产环节,从5个生产单元、37个技术单元和4个岗位群、27个岗位的角度举行细分,凸现了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适应了山西工业转型和企业当下的需求,为专业群内部的教学资源互通、共享、整合提供了逻辑上的前提。再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群”,共包罗软件技术、盘算机信息治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五个专业。软件技术专业面向应用软件,造就应用软件系统开发(含人工智 能应用开发)人才;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面向嵌入式软件,造就智能终端开发人才;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移动应用软件,造就智能终端的 Android 与 IOS APP 开发人才;盘算机信息治理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面向基础软件的应用,前者造就(云)数据库开发与运维人才,后者造就大数据处置惩罚与分析人才,以支撑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和系统应用。
图2为“软件技术专业群与工业链的映射图”。图2 软件技术专业群与工业链的映射图此外,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也值得借鉴。该专业群包罗数字技术工程化应用、动漫设计、游戏设计、视觉流传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艺术等五个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对接数字创意工业焦点技术环节的基础编程、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岗位;动漫、游戏专业对接动周游戏行业的前期筹谋,中期动画制作、游戏美工,后期合成、动漫衍生品设计等岗位;视觉流传设计与制作专业对接前期筹谋与设计、后期品牌流传推广等岗位;摄影摄像专业满足工业链的普适性需求。作者试着凭据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方案”中差别处的形貌,绘制出“数字艺术专业群和工业链的映射图”(图3),同样可以感受到其组群逻辑的特色。图3 数字艺术专业群和工业链的映射图另有一些很好的案例,纷歧一例举了。可是,也有一些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对于“建群逻辑”或者缺少科学形貌,或者轻描谈写,急忙带过。
君不知,“专业群”之所以建立,前提是对接工业链,而不是专业的简朴合并。既然如此,对学校服务的工业和工业链必须有认真的调研和科学的分析,开展这项事情的人员,首先应当是工业专家,而不是学校的教师。由于体例建设方案的时间很短,不少院校缺乏具有深厚工业配景的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尚未深度融入工业,对“建群逻辑”具有说服力分析的案例不多。“组群逻辑”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不清晰、不科学、不严密,后续的课程结构、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质量评价体系等建设事情也就缺少了基本的依据。
其实,相对来说,“组群逻辑”还是比力容易完成的。对不熟悉工业“外行”来说,也很难提出深度的意见(笔者以上的分析也只是从“组群逻辑”的角度来说的)。越发难题的事情是如何凭据“组群逻辑”,对现有的教学组织和课程举行整合和重组,真正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和科研组织”,保证专业群内部的教学资源能够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协同生长的建设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和开发“对接职业尺度的课程内容”,将成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质量的关键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尚少有看到破题之计划,从而不得不使人对专业群对接工业链的实际效果感应担忧。
思考之二:高水平专业群教学组织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第一步,是弄清楚“组群逻辑”。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第二步事情则是凭据“组群逻辑”,对现有的教学组织举行整合和重构,“创新教育组织形态”,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和科研组织”,“形成优势互补、协同生长的建设机制”。这是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问题。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推动学校优化内部治理,充实体现一线教学科研机构自主权,努力生长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
”“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工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设精密对接工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进一步提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任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治理措施(试行)(教职成〔2019〕8号)》则明确了“高水平专业群”的基本条件共三款九个方面。归纳起来,高水平专业群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包罗以下三个方面。01跨学科跨专业事实证明,同一个专业可以面向差别的人才造就领域,同一个职业岗位需要差别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学组织应当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否则很难造就出适应工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努力改变专业碎片化、教学资源割裂的现象,突破把专业作为教学单元,构建对接工业链的专业体系或专业集群;专业群和跨专业造就代表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未来,要淡化传统的专业界线,凭据需求设计组织好课程;校企深度互助建设的工业学院应当是多学科、多专业集聚的专业群,种种跨界整合资源的专业群将会越来越普遍。
从“割裂”的专业结构转型到“资源共享”的高水平专业群,既是“双高”建设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对接需求、服务工业的重要举措;既需要理念的转变,也需要较强的执行力;既对院校向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个转型革新的历程中,需要有科学的计划、坚定的信心和制度上的设计。
可以预见,“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组织”的建立将成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革新的一个突破点。要指出的是,在贯彻实施《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同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造就方案制订与实施事情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
在《指导意见》中,对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造就方案提出了极其详细的划定,包罗公共基础课的名称与课时、专业技术课的门数、三年的总学时、实践性教学的比例等。如何科学处置惩罚好以专业为教学组织开展教学运动和以“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为目的开展跨学科跨专业人才造就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
02资源共享度高建设专业群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如果专业群内部的各个专业依然是“诸侯盘据、各自为政”,那么也就没有须要去建立什么“专业群”了。
“专业群建设绝不是差别专业之间的机械组合,而是基于工业链条上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群而建构的能够实现跨界、协调、互通而又一贯的人才造就新载体,实现从单一专业到复合专业的跨越。这意味着专业群建设是对传统专业建设范式的一种革命,必须走出一条差别于以往的新门路。”如何实现群内资源(包罗校内校外)的高度共享?一是依赖于人才造就模式和教学实施计划的重构;二是依赖于“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课程结构的实施;三是依赖于对传统“教师事情量制度”的突破;四是依赖于专业群内部教学治理制度的创新。
显然,做到“资源共享度高”任重道远。03行业优势显着无论是高水平院校建设,抑或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都源于、赖于、基于产教融合下的运气配合体的构建。“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显着,有较强社会影响力”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基本条件之一,“行业优势显着”既是高水平专业群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保证。所谓“行业”,百度的解释是指按生产同类产物或具有相同工艺历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运动种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金融行业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生长,新产物不停发生,随着新产物的生产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不停扩张,就会逐渐形成新的行业。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专业群(如果已经构建了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以及动态优化区域工业链或者行业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体现之一:针对专业群的评价主要限于教育体制内部(学校、专家、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以及第三方无论是在到场的主动性还是在到场路径上都存在着显着的不足和缺位。
体现之二:在专业群建设上缺乏行业、企业等工业主体的努力到场,缺乏产教融合的实体性的交流互助平台,从专业群的构建、人才造就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造就质量的监控与评价,行业的到场度都出现较低的水平。体现之三:专业群缺少在行业界具有话语权和广泛人脉的带头人,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比力低,很难彰显“行业优势”,成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瓶颈。以上三点是很高的要求,不行能一蹴而就,但非此不能到达国务院、教育部对“双高”的要求。
古语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双高”也好,“一流”也好,都是一个建设的历程,而建设的尺度则决议了建设的水平。
认准目的,锲而不舍,秉轴持钧,突破瓶颈,如此,“双高”建设必将成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由于本轮推荐申报的质料如书海浩淼,不少院校的质料已经无法收集,再加上水平所限,疏漏错误之处难免,接待读者品评指正。【作者简介】潘家俊(1950- ),男,研究员。
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高职高专教学事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高职高专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泉源:《上海职业教育》杂志。
本文来源:koko体育app下载-www.gzshengxiang.com